蒙古文编码国际和国家标准形成始末【1】: 95年12月至1999年12月
前言
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讨论蒙古文编码问题,总是抱怨蒙古文编码不统一,也有人趁着大众对这一问题理解的不深,大肆搞概念炒作,实际上我们眼下更应该担心标准的遵循和编码的兼容问题。我认为不同编码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要性。例如完全不具备任何特殊编码条件下的拉丁字母替换字形的内大智能编码(早期赛音编码、早期蒙古文文化编码也是类似思路),到目前为止还在用于喷绘、刻章、视频字幕等软件中,我们不能因为广泛使用蒙科立编码软件就直接将其说的一无是处,更不能一笔抹掉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不仅是不同机构使用了不同编码,甚至一个公司在不同时期使用了不同编码。方正排版系统6.0、9.0及后续版本中,6.0版是只考虑字形的形码,9.0版是基于标准编码的自定义编码,而后续版本变成了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标准编码,前两个只能用于方正排版系统内,而后者完全具备了通用性。我认为,不是方正公司愿意这么折腾,是一步一步改进和适应需求的过程。只要了解计算机系统的人都明白,实际上所有文字,尤其是先行的英文、汉文等文字,编码混乱程度较蒙古文编码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人家市场大,各大软件大佬们注重这个市场,每一步更改编码都会做好编码兼容,让用户感觉不到编码变化而已,而我们恰恰不是编码方式太多,而是编码兼容不被重视,用户不要求,商家懒得做,我们总不能出来一种编码就把历史文档全部重新折腾一遍吧。我认为创新编码方式是值得鼓励的,但前提是你得给用户提供平稳的过度环境。例如,蒙科立要完全过渡到标准编码前需要给他们的已有用户提供足够的过渡工具,如果完全达到让用户意识不到过度就完美了。即使是其他厂商也得需要兼顾现有用户数据和使用习惯,仅仅是以普及标准编码为招牌很显然对广大用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另一个是,我们讨论蒙古文编码标准前要弄清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用户协定、转换规则等概念及其影响,而这些较为特殊且不易被大众所理解的概念,专业人士们必须理解和甄别。实际上,如果在标准编码上各厂家做的字体不一致,各弄各的,其最后导致的编码混乱将比原有的编码混乱更难对付,因其有更深的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还有一点是,学术上很难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即使是按形编码好还是按音编码好都是各有优劣,很难完全说服对方),所以完全用编码标准的瑕疵做文章是没有必要的,必要的是如何在现下共同努力将其推向实践,瑕疵可以一步一步完善和改进。在此我不多发表个人意见,我们先了解蒙古文编码标准。为此先转载3篇确精扎布老先生的文章作为铺垫,再发布几个关于蒙古文编码方面的文章,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了解此事,更希望厂家和研究机构对蒙古文编码问题。
原文发表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5年Z1期 上,可到CNKI搜索下载。